在新能源车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,材料创新已成为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引擎。在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对接活动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在接受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镁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,在减重、节能、环保等方面具有铝合金、钢铁等传统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,在新能源车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。
镁材料还有哪些特性?基于这些特性将如何提升消费者的用车体验?又能否成为在后补贴时代拉动新能源车消费市场需求的关键引擎?
01 材料变革引领方向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,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反超燃油车,市场占比53%居首。但动力电池成本高、安全性不稳定、材料难支撑轻量化研发等问题,阻碍消费者认可新能源车。初期业内认为,新能源车保有量提升会降低车载动力电池成本,进而降低购车成本。然而,目前新能源乘用车保有量已超传统燃油车,动力电池成本仍占整车成本约四成,与初期差异不大,这与材料性质有关。当前广泛采用的锂离子原材料依赖进口、核心技术受制于人,生产成本高,且全球锂资源储量有限,有枯竭风险。

相比之下,我国镁资源丰富,镁合金材料性能全面超越传统材料。在此背景下,镁有望重构新能源车产品定价、动力电池与轻量化制造格局,提升消费者用车体验。不到2个月,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将退出,消费者购车成本将提升。而镁合金成本持续下降,价格低于铝,减重性价比提升,规模化应用后成本还会降低,若被广泛采纳,消费者购车成本有望降低。在安全性上,潘复生称锂电池易爆炸,镁电池相对安全,熔沸点高且不易出现镁枝晶。此外,镁电池体积理论能量密度是锂电池1.5倍以上,可提升整车续航能力,缓解车主续航和补能焦虑。 基于安全、高效、资源丰富、环境友好、使用成本低等特征于一身的镁材料从“技术备选”跃升为“市场必需”,成为支撑新能源车规模化普及的关键支点。
02 轻量化的破局之道
目前国内汽车轻量化发展迫在眉睫。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指出,搭载大电池的长续航纯电动车节能减排效果差,如新势力某车型为达1000公里续航,整车质量达2.5吨,百公里电耗是普通家用轿车3倍。 为节能,轻量化在续航突破赛道已不新鲜。传统铝合金减重遇瓶颈,镁合金以技术革新登场,若车的电驱壳体减重30%、成本降40%、续航提5%以上,或成购车之选。 与传统“黑科技”研发周期长不同,镁材料技术已通过车规级认证,短期内多款量产车将入市。目前镁合金在减震塔、一体化压铸后地板等零部件应用进入实验验证阶段,车企开始试用。 目前行业内已开发出数百种镁合金汽车零部件,其中几十种汽车镁合金零部件已成功应用,如方向盘骨架、空调支架、电池箱、车门骨架等。

03 氢能源布局将提速
自新能源车发展,氢燃料电池汽车具零排放、续航长、补能快等优势,是业内公认未来汽车绿色发展重要目标。然而,虽近几年氢能在成本、供给端有突破,但要大规模商业化,仍面临制氢、储氢技术不足等问题,受此影响,氢燃料电池汽车终端消费市场不升反降。 对此,潘复生解释,这与现有条件下储氢难度大、安全性差、单位体积储存量小等问题相关,如氢气运输和储存泄漏易爆炸,常用高压气瓶、液氢储罐难保证安全,消费市场对燃料电池汽车信任受影响。 今年1月1日起,氢能纳入我国能源管理体系,多地发布氢能相关规划,在此背景下,镁材料作为储氢、电池技术核心载体,被纳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框架。 潘复生认为,镁材料市场化应用有望解决氢能源发展难题。镁材料储氢密度高,无需超低温与超高压设备,能降成本、提升安全性,且本身是制氢材料可提供氢源。他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镁电池和镁储氢技术产业化,对相关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及设备补贴政策,推动氢燃料汽车市场化发展。

(文章转自中国汽车网)